邵明路 光华社会企业主席 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
由Joseph·Maciariello教授设计和带领的《德鲁克博雅管理实践》这个课程,其实我和大家一样都是第一次上。虽然在他发展和设计这个课程的过程中,一些基本的想法,我是都跟他探讨过,但是当他把英文课程设计出来以后, 我没上过。现在把它翻译成中文版了。
现在中文版的第一期的课程进行到差不多第五课,一共是14课。那么 就我自己简单说一下,我自己的这个感受,我在这个课程当中,一方面我本身是一个学员,和大家一样,我要阅读所有材料,另一方面,我又是所谓的一个叫做主要分享者,也就是说每一期、每一个课程、每一次讨论我都要分享。 也就是说大家认为邵先生对这个课程的理解比较好一点,分享出来对大家有帮助。
以我的感觉,这个课程,我简称叫《TTT》吧,《TTT》这个课程目前是绝无仅有的。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欧洲,也不论它是什么名牌大学里的排名最好的商学院,在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作为一项社会的职能和一门博雅技艺,从这个角度、这个高度去理解管理学、去阐述管理学,然后把这些最基本的信仰和最基本的价值观,变成管理的原理,再把这少数的管理的原理,能够跟每一个管理者日常碰到的管理的实际问题,和他们的一些管理行为、管理决策、 管理方式,能够把这个中间是怎么连接的,具体的、具象化的把它展开,让大家看到这中间怎么连接的这个过程和真相。等于是他跨两头的,一头是通到最高,通到什么呢?基本信仰、基本价值观。一头是低到最落地,每天一个管理者一举手一抬足,一个企业的经营运作,每一个管理的决策,每一种方式方法,这中间它能连起来,我认为这是绝无仅有的,虽然这个课程本身也要不断的发展。
英文版和中文版的教学,现在都在进行时中,我们每年都要既做英文的改版,也要做中文的改版。 我自己的感觉它是把事情说清楚了的一个课程,非常透彻的一个课程,就算是有些问题大家(目前)都搞不明白,起码这个问题提出来也是一些真正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不是无关紧要的,也不是只关注表面现象的问题。所以,我非常诚意地强烈地向任何的管理的实践者、企业家、企业里的经理人、咨询师、培训师,以及学者、教授推荐这个课程。
我举一点例子,比如说,我们现在第四课、第五课是讲生产率。生产率这个概念实际是个经济学的概念。它到了管理学里,到底有什么意义?管理是不是更注重一个企业的利润?然后我们说生产力,生产力这个概念和生产率又有什么关系?利润跟生产率又有什么关系?生产率用哪一些指标来评价,有哪一些是可以量化的,有哪一些是没有办法量化的,但是却是可以评价的?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经济学方面你一定要非常透彻,概念要非常清晰、不能含糊。
另外一方面,你对经济学的这些原理在管理实践当中,在一个企业的业务当中,怎么样去运用?你要对业务要非常了解,这个隔行如隔山。任何一个(人或组织),不论它是制造业、服务业,还是所谓金融业,还是一些知识性组织,比如大学或者研究机构,不论是对体力工作者,还是对于知识工作者,生产率都是躲不过的问题!那么怎么去考核所谓生产能力呢?生产率是躲不过的一个问题。光说你有知识,那些知识是能创造财富,能创造价值的,但那是生产力。 假如不能落地,不能验证出来,没有生产率来做依据,那就不行。
我这个话说起来就长,比如说一个国家有可能GDP很好,或者一个企业利润很好,但是再去仔细掰开揉碎了,把它的生产率能够研究和分析出来,却发现往往它的生产率是极为低下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到底要怎么样做,要不要投资这个企业,要不要继续朝这个方向去管理、去经营一个国家的经济,就值得考虑了。就一个小小的生产率这么一个概念来说,在这里是说透了的。
所以,我推荐这东西(指《德鲁克博雅管理实践》),是因为我自己一边学一边可以反省,我差不多应该有将近40年了,我已经自己创业做企业39年了,我觉得是可以复盘的,对自己一生经过的七八个行业,在不同阶段的成功和失败,包括我跟很多人合作的那些公司,我眼看着一些理想高远的公司垮台了,或者是当时非常成功的一些利润也很好、收入也非常好、市场占有率非常高(的公司),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走向拐点,而且不可挽救。 这个看得太多了。
不客气地说,现在在中国很多的明星企业,大家都追捧,我们中国一个特点,就是把成功当管理,说成功就说市场成功,战略市场地位高,或者变成首富,或者是规模很大,认为是成功。他不知道,其实(可能)败絮在其中,金玉在其外,他其实已经注定要灭亡了。我觉得我这些年读了就像这一类课程,能给我一个判断和识别的一种工具,就是说基本上有了千里眼可以洞察(事物的本质)。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学一些真正的东西,能够学一些最根本的东西,对我们不论是做事业,还是对我们的人生,都是非常有好处和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