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 博雅风采 > 田润浓(一)-I期学员学习小结
田润浓(一)-I期学员学习小结
MLAchina
发帖人:MLAchina
发表时间:2019-06-12 11:35:49

博雅管理实践学习小结

德鲁克管理理论如同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表现或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犹如冰山理论中的定律——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内在”。

以前看德鲁克在管理学领域的著作,有一个强烈的直观感受是结论性的金句频出、掷地有声、不容辩驳,甚至过于绝对,但是很多时候从一本书中的上下文却难以找到推理演绎证明的逻辑关系,这非常挑战我以前接受理工科训练的思维习惯。他为什么毫不犹豫地直接给出某个结论?其依据是什么?有大量数据支持吗?为什么没有推理论证过程?为什么是这个结论而不是其他结论?这个结论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不搞清楚这些问题,就陷入了“德鲁克说得对”的苍白语境。即便将他散布在不同著作中的同一主题联系、对照来看,也常常只是相互证明和补充,最后依然一知半解,只能做到“游客式”学习,即便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时常有“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茫感。

博雅管理的学习正好解决了我长久以来的一部分困惑。只以管理的视野、只在管理的领域、只读他关于管理的书籍,就最多只能看到冰山的上部(还往往是某一个侧面)。博雅管理TTT从德鲁克理论的建构目的、建构基础、建构方式、建材来源……等等层面更为深入的立体解构,让我开始逐渐了解其全貌、基石、结构和材料。这不只是一次解渴的学习、跨学科的盛宴,还是一段非常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待不断探索发现的旅行。

1. 德鲁克博雅管理的框架

德鲁克博雅管理如同一栋高楼,以他的世界观为地基、社会生态学为底层研究方法、“管理学”为研究实践、“人”为研究目的。在管理学的高楼丛林中,我们通常只看到德鲁克理论在高处的成就——关于“管理”和“人”的部分,但只有理解了其理论的地基和底层架构,才有可能逐渐理解德鲁克建构的思想大厦。

图:德鲁克博雅管理的框架

微信图片_20190612111853.jpg

 在博雅管理大厦的每一个部分,一系列张力贯穿其中。从物理学引入哲学的“张力”是一个“后现代”词语。张力并不是单纯的冲突和矛盾,而是客观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没有张力或张力不协调都不能构造建筑。德鲁克用建筑设计师式的道德愿景和结构工程师式的理性整合,在社会、组织、个人之内以及之间存在的一系列张力中构筑了思想体系。

我更习惯用“熟悉的陌生人”——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去理解张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三大根本规律之一,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哲学发展的初期就已具有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易经》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这一命题,概括了矛盾的存在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后世的哲学家常用分合、两一、参两、相反相成等概念表达事物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思想。在欧洲,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关于“始基”的思想中已包含有对立统一的思想,赫拉克立特提出“相反者相成:对立的统一”,亚里士多德则讨论了一系列范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近代,黑格尔第一次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也创立了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形态。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应用对立统一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在具体工作中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不仅学者在进行理论研究时面临对张力的解释并给出方案,管理者在实践中更直面形形色色的张力。文国现先生将自己在柳韩金佰利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总结为三个“悖论”:

▲ 创新经营与保守原则

▲ 企业社会责任和利润收益

▲ 企业的效率和人员维持(不解雇员工)

这三个“悖论”实际上即对立统一的三对关系,他在柳韩金佰利的成功正是因为在这三组关键张力中找到了平衡。

2. 博雅管理的研究地基:基于德鲁克世界观的基本假设

不深入理解德鲁克世界观的形成和内容,难以深入理解社会生态学关注的焦点。如果不理解基督教本质的张力、存在主义的张力,就很难梳理社会生态学为什么会关注各种类型和性质的张力、为何以及如何致力于在张力中求解平衡;为何稳定和变革、连续和创新是德鲁克著作中不断重复的主题;为何他认为管理是行善的力量、是对抗极权主义的方式。

德鲁克的社会生态学思想和研究基于其世界观,主要的三个命题都是关于“人”的基本假设,来源见前图。

▲ 人的存在:是三个命题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基本假设

 人是上帝创造的平等的造物,是在此岸(时间之内的、现世社会中的)和彼岸(时间之外的、永恒的)的存在,是与上帝分离的存在。

人是处于张力中的存在:个人与上帝、精神与物质王国、此岸和彼岸之间是分裂的,有着巨大鸿沟,所以生命处于恒久张力,生活的本质就是张力的根源,张力是人生绝望的根源,而且越有自我意识的人越感到绝望。

信仰(以对个体和自由的信仰)是人在此岸的救赎,是弥合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断层的唯一途径。黑格尔也致力于调和张力,但是他的解决之道是绝对理性和世界精神,这是克尔凯郭尔所反对的。克尔凯郭尔的解决方案是对上帝的信仰,德鲁克则将其转化为更为世俗化的——对个体和自由的信仰,但是这个世俗化的信仰只能应对现世的痛苦,无法填补面向死亡的、永恒的、彼岸的鸿沟,此岸和彼岸之间的张力不是社会生态学的研究领域,社会生态学对此也没有调和的能力。

人生中,主观性、个体性的独特经验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人生中社会性或者政治性的经验。

▲ 人的本性

天性不完美:人类从亚当继承了原罪,由于原罪,因而无法根据自己的本性做出正确的选择,人需要上帝的恩典和指引才能正确地运用“自由意志”。在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中,人只有在上帝之城,完美才有可能,世俗之城中没有和谐安宁,只有尚可容忍。德鲁克在社会生态学中构想的“有效运转的社会”正是奥古斯丁的“世俗之城”,只能希望做到尚可容忍。

如果接受上帝、或认识到有更不可知的存在,人将具有超验性,并对这个“更高尚”的存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基督教教会中,人通过自愿事工、服从基督的权威而实现个人的自由,在工作场所体现在德鲁克对个人责任和服从合法权威、组织使命的期待中。

人是一种被造物,人并不能自治,并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并不是结局、也不是中心,不完美的人在组织中得到发展、社会中完成人格。

▲ 人的尊严和权利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尊严(地位和作用)和天赋人权(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并不断追求人生的意义。

个人的地位(天赋)和功能(只能在社会中实现)、个人权利和社会利益、权威和自由、变革和延续之间的张力是永恒的主题。

由于人性的不完美,需要救赎和道德的引导,在世俗中体现为通过合法化的、道德的权威和管理遏制人的堕落,在美德的引领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3. 博雅管理的研究方法:社会生态学方法论

社会生态学着眼于理解人所处的社会、改进社会中各类组织的运作、探求社会如何为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提供各种机会。德鲁克汲取多位社会生态学家的思想和方法,观察并分析人与社会中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针对几个主要命题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德鲁克社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 观察

社会生态学是一门“学科”,而不是“科学”。科学往往通过演绎推理寻求规律,而作为学科的社会生态学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社会生态学的基础是感觉。”德鲁克主张把《浮士德》中“即便生而见之,亦需观而察之”作为社会生态学家的座右铭,通过5个问题思考、分析所观察到的事物本质,而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依赖逻辑推理。社会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注重实践而不是知识,知识仅仅是实践的工具。

 价值判断

自韦伯以来,价值中立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但德鲁克认为社会生态学属于道德范畴,不能“价值中立”,社会生态学有着基本的价值追求:“责任、与能力相适应的权威以及激情”。德鲁克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遗产,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里指出“一切技术、一切研究、一切实践和一切选择都以某一种善作为目标”。所以,如果理解管理是一门学科,那么我们必须理解,“人学”的管理应该是一种“走向伦理的善”,“伦理的善”是一个大的秩序,在这个秩序里面,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活着,这是它最基本的意义。

 存在主义的写作方式

由于社会生态学的目的在于构建动态平衡的社会,而不在于搭建完整的知识大厦,所以德鲁克强调“社会生态学家的文章读起来必须轻松”。德鲁克认为,一名社会生态学家必须尊重语言,“因为语言本身就是社会生态。在社会生态学家的概念中,语言不仅是‘交流’,也不仅是‘信息’,语言是本质。语言是人类社会的纽带。语言创造了人类社会共同体。”德鲁克的写作方式受到克尔凯郭尔影响。克尔凯郭尔这位哲学家很特别,他认为语言具有神圣的地位,是美学,也是道德,腐蚀语言是罪恶,他用小说、散文来间接传达他的哲学观点,不直接用哲学方式写作。存在主义一出世,就和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是穿着文学的衣服诞生的。后来的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存在主义的意外收获。同样,德鲁克的社会生态学著作比他的管理学著作更“散文化”、更流畅优美。

德鲁克社会生态学的三个命题:

 个体与整体

在工业社会中,德鲁克试图“为工业社会构建能兼顾传统与创新的社会理论、社会结构”。他认识到,传统赋予人们身份和地位,变革则为人们发挥功能创造条件,当社会能够赋予个体成员身份和功能,且社会的决定性权力具有合法性时,社会才能够成为社会。

社会生态学研究的一个主题是组织。1937年,德鲁克来到新大陆时,美国已经成为组织社会。首先吸引德鲁克注意力的是大公司,德鲁克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公司承担着很多生产任务,是美国获胜的主要原因。”德鲁克将公司看成是“一个社会组织,一个拥有权力、权威和责任组织分配的机制”,它扭转了民族国家诞生以来权力逐渐向中央政府集中的趋势,在与传统社会不同的层面上维护着社会自治。40年代,德鲁克认为工业社会中的现代公司是实现公民地位和功能的平台,并将这一思想写入《公司的概念》、《新社会》等著作。50年代以后,德鲁克先后撰写《已经发生的未来》和《看不见的革命》,关注社会变化对现代公司制度的挑战和冲击。

德鲁克关注的另一种组织是政府。像洪堡、哈耶克等人一样,德鲁克也一直在思考政府应该做什么?政府能够做什么?德鲁克看到了民族国家诞生以来的集权趋势,主张通过维护管理权的合法性,捍卫公司自治,同政府权力制衡。在政府权力边界问题上,德鲁克同哈耶克的观点基本一致,率先提出“重新私有化”主张,成为20世纪80年代英美保守主义改革的理论源泉。

随着研究的深入,德鲁克逐渐意识到非营利组织是社会的第三部门,“政府是需求方,一心获取公民服从;公司是供应方,只想获取利润。但是非营利组织是见证人类变革的机构,它们的产品既不是服从也不是销售。……非营利组织承担着美国社会中独特而重要的事情:提供有效的公民权。”非营利组织的壮大,使德鲁克看到了新的希望,他意识到个人的地位和功能可以通过非营利组织实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德鲁克开始关注知识社会,针对“后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连续与变革

社会生态研究的一个主题是保守与变革,保守与变革的平衡是德鲁克著作的基调。50年代之后,德鲁克进一步意识到变革也需要管理,保持连贯性的方式不在于稳定不变,而在于将创新系统融入不同类型的组织中,这一思想成为1985年出版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主旨。相对于“急风骤雨”式的革命,创新在变革和持续的平衡中促进社会的进步。而腾尼斯对社区和社会的观点也成为德鲁克思想的另一个基本出发点——社区和社会存在的必要性;在社区里个人拥有自己的身份,在社会里个人各有其功能。正是有这样的思想根源,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德鲁克认为美国已经开始从管理型经济转向企业家经济,他不仅讨论了新企业和老企业的创新实践,而且讨论了公共服务机构(如政府、医院、学校、教会以及其他非营利组织等)的创新实践。

 平等与权威

受托克维尔影响,德鲁克认为平等是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境况平等。他们对于美国社会赋予个人、以及自由经济中的企业的平等非常认同。同时,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服从一定的权威,例如国家的权威、联邦的权威、组织的权威。权威的合法性就成为了德鲁克的关注要点,社会生态学的价值追求中强调“责任、与能力相适应的权威”,能力的体现是绩效,是成果,而不是地位和特权。德鲁克关于“权力的合法性”、“权力的分配”的论述深受美国联邦党人如何建立一个有序政府的影响,并在管理学领域的组织结构和分权设计的研究中以一贯之。

在德鲁克看来,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单纯地依靠政府来维持个人与社会的功能关系已经不切实际,必须将目光转向新兴的组织领域中。组织作为整个社会的器官,对社会的发展担负着不可逃避的责任,它不仅可以为个体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也使知识转化成生产力成为可能。通过发现以上三组关系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德鲁克社会生态学观察社会变化的重大趋势、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断层,其目的是为了由各种组织构成的社会有效运转。


我要回复
您还未登陆! | 登录 | 注册
最新帖子
BCF章程(2021)
BCF章程 - 2021
[创业微课程] 桂启成系列-7 那些未曾改变的事情
[创业微课程] 桂启成系列-6 互联网带来的改变
[创业微课程] 桂启成系列-5 移动代理门店
[创业微课程] 桂启成系列-4 多元化经营的尝试
[创业微课程] 桂启成系列-3 互联网带来的冲击
[创业微课程] 桂启成系列-2 辗转光华长安大厦
[创业微课程] 桂启成系列-1 多面手的养成
王章林学习德鲁克《新的世界观》体会
热门帖子
推荐帖子
田润浓(二)-I期学员学习小结
田润浓(一)-I期学员学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