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建议书
德鲁克提出了“管理建议书”,将其作为一种工具来协助目标管理中的与上级的沟通。每一位管理者在建议书中阐明他/她的上级的目标,然后设定自己能完成、又与上级目标一致的目标。建议书应包含管理者须达成的业绩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所需做的工作。随后,管理者会指出,如要达成目标,上级和同事应给予哪些帮助。如果上级接受了建议书中的意见,这些意见便会成为该管理者在下一阶段的商议目标与行动。
自我控制的目标管理完成起来既不算容易,也不算有趣。对德鲁克来说,这是渴望实现的理想,而他欣然承认,目标管理的使用比自我控制更广泛。要想让目标管理发挥作用,管理者必须清晰地界定他们的目标。有些批评家声称德鲁克的管理实践是“乌托邦式”的(坎特,1985),但是所有这些以及其他的种种困难就已经足以驳斥这种论调了。
目标管理行之有效的证据
大量证据表明,目标管理以及此后基于目标管理提出的其他类似概念都是富有成效的。下面的证据就来自惠普公司联合创始人比尔·帕卡格的证词:
没有哪个运营政策对惠普成功的贡献更大……目标管理……与控制管理相对立。后者指的是一套控制严格的军事化管理系统……但是,目标管理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整体的目标阐述得十分清晰,且经过大家的一致认可;它因此赋予人们工作上的灵活性,人们可以决定自己责任范围内的最佳工作方式,以实现那些目标。
在关于目标管理的巨大的文献库中,也能找到支持目标管理的各种经验性证据。这类文献表明,如果目标管理得到顶级管理层的重视与支持,如果目标得到清晰详尽的阐述,如果管理团队针对目标管理过程的每一步都进行了培训,那么,目标管理就是行之有效的。
最有力的证据来自罗杰斯和亨特对一项历时30年的研究的元分析。该研究主要探索在公司的顶级管理层非常重视目标管理过程的情况下,目标管理对公司生产力的积极影响。在调查的70个研究中,有68个在引入目标管理后,生产力得到了提升。顶级管理层的支持和参与是目标管理成功运用的关键特征。“随着顶级管理者的投入程度从高降至中再降至低,生产力的增长也从56.5%降至32.9%再到6.1%。”(罗杰斯和亨特,1991: 329, 331)
德尔史密斯、海安和科瓦列斯基的研究(1997)提出了目标管理在专业服务公司里行之有效的有力证据。研究中的“六大”上市会计公司采用了正式的目标管理控制过程,包括达成目标的个人激励和一个非正式指导过程。这些过程结合起来,促进了这些公司的专业人员的发展。
结论
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一种管理哲学,它在许多不同行业(包括公共部门)都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它并不是万能的,也不能代替有效的管理。但是,如果运用合理,它就可能塑造一种环境,既能实现个人自由与个人责任,也能为组织达成理想效果。
约瑟夫·A·马洽列洛
同时参见
商业策略;承诺;分权;通用电气;动力;业绩测评;利润中心;阿尔弗雷德·P·斯隆
参考文献
1、Beatty, J. 1998.《彼得·德鲁克眼中的世界》.纽约:Free出版社
2、Dirsmith, M. W., Heian, J. B. and Covaleski, M. A. 1997. Structure and agency in an institutionalized setting: the application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ontrol in the Big Six.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2, 1–27.
Dirsmith, M. W., Heian, J. B. 和Covaleski, M. A. 1997.制度化背景下的结构与员工自主:六大公司管理的应用与社会转型,.会计组织与社会22,1-27
3、Drucker, P. F. 1942. 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 New York: John Day Company.
彼得·德鲁克.1942.《工业人的未来》.纽约:John Day公司.
4、Drucker, P. F. 1946.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New York: John Day Company.
彼得·德鲁克.1946.《公司的概念》.纽约:John Day公司.
5、Drucker, P. F. 1954.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New York: Harper & Row.
彼得·德鲁克.1954.《管理实践》.纽约:Harper & Row公司.
6、Drucker, P. F. 1976. What results should you expect? A users’ guide to MBO.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6, 12–19.
彼得·德鲁克.1976.你应该期待怎样的结果?目标管理使用指南.《公共管理评论》36,12-19.
7、General Electric. 1953.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in General Electric: The Work of a Professional Manager. New York: General Electric Co.
通用电气.1953.通用电气的专业管理:专业经理的工作.纽约:通用电气公司.
8、Greenwood, R. G. 1981.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as developed by Peter Drucker, assisted by Harold Smidd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6, 225–230.
Greenwood, R. G. 1981.目标管理:彼得·德鲁克开发,哈罗德·史密迪协助.《管理学会评论》6,225-230.
9、Kanter, R. M. 1985. Drucker: the unsolved puzzle. New Management 2, 10–13.
Kanter, R. M. 1985.德鲁克:未解之谜.《新管理》2,10-13.
10、Rodgers, R. and Hunter, J. E. 1991.Impact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on organizational productivit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6, 323–336.
Rodgers, R.和Hunter, J. E. 1991.目标管理对组织生产力的影响.《应用心理学期刊》76,323-336.
11、Tarrant, J. 1976. The Man Who Invented the Corporate Society. New York: Warner Books.
Tarrant, J. 1976.《创造企业社会的人》.纽约:华纳图书.
12、The Economist. 2009.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Available at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42997614> (accessed 2 February 2012).
《经济学人》.2009.目标管理.参见http://www.economist.com/node/142997614(2012年2月2日登陆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