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第二次研讨参考题

 

第十一课的三次集中学习讨论,是要对比在东西方文化下企业如何注意人的尊严和人的发展。第二次讨论,将集中用海底捞、ServiceMaster中国公司、《自动波领导模式》,以及星巴克前总裁舒尔茨讲演(视频载第一课第一次集中讨论参考资料5)等内容,也可以用老师们在之前讨论中提到过的企业,如,德胜洋楼等,比较东西方公司是如何“把人当作工作的主体,而不是工作的对象”的。讨论可以结合前面几课中关于“权力和权威的分配”、“权力下放原则”等内容进行。第三次将结合柳韩-金伯利的案例讨论企业建立共享文化的题目。

为便于讨论,我们出了下面的讨论参考题,供老师们“认领”。(回答问题前请再次阅读德鲁克的“企业文化,绝非鸡肋”)

讨论中鼓励老师们分析、分享身边的案例。

以下问题1与问题2属同一范畴。

1、企业文化一直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你认为什么是“企业文化”?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否导致企业文化的差异?东西方企业的企业文化一致性大于差异性,还是差异性大于一致性?为什么?从中又能得出什么样的感悟?

2、企业文化是否因东西方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不同?为什么?博雅管理是否适用于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企业管理?

问题3至问题6属同一范畴。

3、为什么李惠森强调“自动波”是一种领导模式,而不是管理模式?《自动波领导模式》是如何描述企业对待员工的方式的?

4、  海底捞是如何对待员工的?德胜洋楼呢?星巴克中国公司呢?他们对待员工的方式是否也是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的管理实践?试分析。

5、“半部论语治天下”早已为人熟知。你是如何看待“方太”把“儒学”融入企业管理的?

6、从中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中,可以找出哪些用做管理的基本构件的东西?

问题7至问题9属深入探讨。

7、柯氏工业集团是如何使用决策权来“把人当作工作的主体”的?“权力下放原则”与“一致性原则”在柯氏工业集团是如何统一起来的?

8、海尔的“人单合一”是不是体现了康德“人即目的,不是工具”的信念?是如何体现的?这是不是把德鲁克的“把人当作工作的主体,而不是工作的对象”的思想结合在中国实践结合的一次尝试?为什么?

9、熊彼特说,“资本主义的功德其实不在于让王妃拥有更多长筒袜,而在于让打工妹凭借劳动也能得到长筒袜,且获得长筒袜所付出的劳动日渐变少。”经济学家的思想是如何体现出哲学内涵的?管理者又应该怎样才能用实践的方式体现管理哲学呢?

10、鼓励老师们就身边的案例、或者你熟悉的企业案例分析、分享。


您还未登陆! | 登录 | 注册
相关课程

TTT-VI期 研讨视频

学员:0 课时:80 root

TTT-V期 研讨视频

学员:0 课时:37 root

TTT-IV期 研讨视频

学员:0 课时:31 r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