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领导角色
非营利组织的新任领导者并没有充足的进入角色的准备时间,也许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为了在短期内迅速有效地进入角色,领导者所扮演的角色必须适合组织使命及其价值观。我们大家都在扮演各种角色──父母、教师和领导者等。要演好各自的角色,必须符合三个标准:首先,角色必须适合你自己的个性──要明白自己的个性是什么。没有什么喜剧演员能够演好哈姆雷特。其次,你所饰演的角色必须适应工作任务的要求。最后,角色必须符合各方的期望。
我曾聘请过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教师,可他在大学授课时却弄得一塌糊涂。在教大一新生时,他没有树立起权威形象,结果学生在课堂上起哄造反。他没有明白,这些19岁的本科新生期望老师要有权威。
你得做两件事情: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以及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这些新要求可以通过分析或凭感觉来确定,或者两者兼顾。这取决于你个人的行事风格。我觉得自己是个凭感觉行事的人,但我也见过一些完全依靠书面分析并卓有成效的非常能干的人,他们只要拿起削尖的铅笔在纸上写写画画,结果就出来了。
确实没有什么“领导特质”或“领导性格”之类的东西。当然,有些领导者是比其他人做得更好些。虽然我们讲领导技巧可能是无法传授的,但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够学会这些技巧。确实有些人学不会那些技巧,对他们来说领导技巧并不重要,或者他们喜欢充当跟随者,但我们大多数人确实能够学习掌握领导技巧。
我认为最成功的领导者讲话时似乎从来都不“我”字当头,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刻意训练自己不去说“我”字,而是在思考时,他们所想的不是小“我”,而是“我们”,是“团队”。他们明白他们的职责是发挥团队作用。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绝不刻意躲避,但成绩则归功于“我们”,对工作任务和团队有一种高度的认同感(也许很多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正是这种认同感建立起彼此的信任,使工作任务得以圆满顺利地完成。
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五世》(Henry V)中,父王去世了,年轻的王子顺利继承了王位。福斯塔夫(Falstaff)是一位年迈而放浪形骸的骑士,在声色犬马的游乐场所,一直是王子身边的开心伙伴。王子继承王位后,有一次他还是口无遮拦地叫“亲爱的哈尔王子”,结果新任国王策马而过,对他理也不理。福斯塔夫的自尊受到严重的伤害,要知道,是他抚养王子长大成人的。这是因为老国王是位冷漠的不称职的父亲,只有与福斯塔夫这位形骸放浪的酒鬼在一起时,年轻的王子才找到些许人间温暖。但亨利是有远见卓识的人,现在是国王了,必须为自己设立不同的为人处世标准。作为领导者,必须要有远见卓识,必须要有冠绝群伦的远见卓识,因为领导者是要实现远大抱负的。
还有一个例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位德国政治领袖预见到欧洲正在陷入一场人间浩劫,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力挽狂澜。20世纪初,他出使伦敦,是位鸽派政治领袖,但他却出人意料地辞去了大使职务。因为新任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Edward Ⅶ),这位臭名昭彰的玩弄女性的浪荡者,喜欢参加外交使团为其举办的男性社交聚会,在聚会中,伦敦最时髦的交际花都会争先恐后地跟他眉来眼去,甚至宽衣解带。这位大使声称他不愿意早上对镜修脸时在镜子里看到一位皮条客。我并不认为他能够阻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而且从政治角度而言,他所做的决定甚至可能是错误的。然而,我认为这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领导者应该有预见能力,最好能够不断努力去培养这种能力。规则是:我不愿在早上对镜修脸时在镜子里看到一位皮条客。如果你确实看到了,那么你的组织成员也会看到。
“时势造英雄,”这句名言有其深刻的内涵,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在天下太平时,温斯顿·丘吉尔不可能建立卓越的功勋,他需要挑战。对富兰克林 D.罗斯福来说可能同样如此,因为从本质上讲他是个懒散的人。我认为,如果在20世纪20年代,罗斯福就不会是位杰出的总统,他的肾上腺激素不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指激情活力得以发挥。──译者注)。另外一方面,有些人在太平年代做得有声有色,却无法承担风云突变带来的重压。但不管风云如何突变,组织都需要有人掌舵,重要的是领导者要有肩负重担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