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于同事之心

      1958年,罗伯特(鲍勃)·卡文许(1949年理学士)加入了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教师队伍,他曾与德鲁克共事近15年。

    彼得在提出观点、观念和概念方面十分杰出。我读过几乎所有他写的东西,这些作品无人能比。他在纽约大学任教的二十多年里,商学教育正经历变革,变得更具分析性,更多地用数学方法。所以彼得·德鲁克的思维方法跟后者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他不过是在谈论一些常识。但其实远不止如此。你现在回头看看他早期的作品——比如对通用汽车公司的研究——就能明白他的深远意义。我读彼得·德鲁克的作品时,总是会点头表示同意。

    我们都住在新泽西州的蒙特克莱尔,常常一起吃个晚饭,而且几乎总是在他家。吃饭的时候,他会提起一个话头,后来就会见他信马由缰、自由联想。他的头脑简直难以想象。他完全是信手拈来,从日本艺术谈到德国小说,再聊到哲学。他是个饱学之士,如果有机会站上或坐上讲坛,就能够大放异彩。他说话的确有点口音,而反而增强了他的权威。他在这儿的这么多年里,我从来没听到他讲过任何人的坏话。——鲍勃·卡文许 

      (续上文)顶层管理层的任务、公司战略、组织架构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

不走寻常路的智慧

    尽管德鲁克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广为人知了,在他刚提出的时候却是突破性的。《经济学人》曾经认为德鲁克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读一读的管理学家。而作为老师的德鲁克,以其对管理学议题的深入分析,为学生们提供了新的见解与研究方式。当时,管理学与营销学仍然围绕着韦伯有关官僚制度的经典理论,教学方式显得十分死板,德鲁克则将视线转向组织中的管理者面对的真实问题,从而打破了这一模式。拉尔夫·戴维斯的《顶层管理的基本原理》(1951年)是当时使用最广的管理学教科书,与德鲁克的经典之作《管理的实践》(1954年)相比则显得有些落伍而不切实际,而后者至今仍不失新意与生命力。

    德鲁克创造、延展了许多现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比如,利润是资本成本,也是对创新的资本来源;对大型组织而言,分权比规模庞大、中央集权的职能部门更为重要;企业家精神的释放;管理目标的聚焦能力;企业需要理解消费者并创造他们想要的产品,而不是推销公司有能力生产但消费者并不想要的产品;知识工作者变得越来越重要;应将劳动力视为具有创造性的人力资源,而非一次性的生产成本;管理人员正直的极端重要性;企业需要控制管理高层的薪水。这些话题中的任意一个,都足以成为学者或顾问的毕生研究课题。然而他们却年复一年地从德鲁克的笔下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提供了新鲜而极富挑战性的洞见。

    德鲁克相信,除了企业与政府之外,非营利组织能够对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在之后的年月里,他花了很多时间来为它们咨询,并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1990年)总结了自己的看法。在斯特恩商学院任教22年之后,德鲁克接受了加利福尼亚州克莱尔蒙特学院的工作邀约。然而,直到1991年,他还每年

《斯特恩商学院》15

 都回到斯特恩商学院,与领军的学者和实践者一起共同召开公开的研讨会。二十年来,德鲁克都使得每年四月举办的卓越研讨会系列讲座广受关注。每年的这两天,他与其他客座讲者都能够共同吸引到数以百计的管理人员。

    德鲁克自视为记者、作家和教师,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者-研究员。他表示,因为自己早已习惯了记者需要面对的截稿日期和各种压力,一开始写作的时候总是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尽可能多写,这样一来就知道自己不了解的地方有哪些。之后再去补充这些地方。因为他大量阅读,能够敏锐地倾听,同时又能提出颇具洞见的分析,这种写作方式对他而言十分合适。他能够回溯历史,引用欧洲、美国、日本地区有关经济学、经济理论、政府、政治和商业的各种案例,以阐释自己的观点。

    基于自己的经验——尤其是作为作家,需要独自工作,又保持创造力——以及自己作为管理顾问所做的观察,德鲁克对管理人员提出了人能开会,也能干活的建议。他当然知道有些会议是可以有成效的,然而他通过自己这种简洁的风格,是想要指出一个事实,即很多会议并不必要,也毫无成效。

    传统的学者认为他没有不按照验证假设的科学范式来做研究——即提出可验证的假设、收集和量化数据、分析数据以证实或证伪该假设。德鲁克承认这种学术研究的价值,也承认自己缺乏这种方法,但他从未假装自己是学者型的研究者。

    他知道自己的长处在于观察、分析与写作。他敏锐地指出,能测量的东西不一定是重要的东西,而不可测量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不重要的东西。

    基于这一观点,他进而警告管理人员,计算机的到来可能为管理人员带来海量的数据。审阅这些面向过去的数据将耗费大量时间,却不一定能降低不确定性。相反,这些数据可能会使管理人员分心,使他们不再能够提出和发展能够带领公司走向未来的观点和看法。

    德鲁克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在学术理论与管理实践的鸿沟之上架起了桥梁。他十分擅长用语言、概念与比喻对管理实践进行升华。他使得管理人员以及数百万的读者能够了解和理解管理学,这是他的独到之处。

《斯特恩商学院》16


1 2
您还未登陆! | 登录 | 注册
相关课程

TTT-VI期 研讨视频

学员:0 课时:80 root

TTT-V期 研讨视频

学员:0 课时:37 root

TTT-IV期 研讨视频

学员:0 课时:31 r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