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T第六课第二次研讨参考题

 第六课的目标包括了:博雅管理的贡献:批判性思考;学会学习;继续学习;及写作。第一次集中讨论时,我们重点对坎特罗的文章“为何要读德鲁克”进行了“批判性思维”。第二次讨论,除了继续“批判性思维”的讨论外,需要完成对其他几个学习目标的讨论。

 下面的讨论参考题供各位老师“认领”。每位学员“认领”一个小题目,“认领”后则将此题目作为您在第六课第二次研讨时的分享内容。因为题目少于学员数,“认领”将本着“先到先得”的原则(一个题目可以由几位同时“认领”)。请各位就“认领”的问题写出发言提纲以便分享时提醒自己。没有被认领的题目将在集中研讨时随机分配给各位。

 鼓励各位老师就与第六课目标相关的内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并分享。

1.   在第二课,我们学到了“身份”“功能”“合法性”这三个关键词。在“导论”中,我们学到了社会生态学不可能“价值中立”。博雅管理(MLA)引发了哪些主要问题?博雅管理的哪些方面体现了德鲁克的道德观?

2.   德鲁克著作中提到的“学会学习”以及“知识工作者”这两个概念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什么样的联系?

3.  “了解说服的三种模式”中讲到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说服的三种模式为什么把品格诉求放到第一位?这与现在我们学习的博雅管理有什么关系?

4.  德鲁克在“一位社会生态学家的回忆”中的论断“‘旁征博引’在社会生态学中会显得极不协调,‘好学多知’也会让人反感”似乎与一般的认知并不一致。试分析这个论断。

5.  德鲁克在“一位社会生态学家的回忆”中的“社会生态学家的文章读起来必须轻松”、“社会生态学家的工作要求他们必须尊重语言”等论断对博雅管理的实践者提出了什么要求?

6.  TTT调查问卷中,大家一致认为每次集中学习,邵先生最后的分享很有必要。为什么?

7.   格兰特的哪些写作习惯使他的作品清晰简洁?


您还未登陆! | 登录 | 注册
相关课程

TTT-VI期 研讨视频

学员:0 课时:80 root

TTT-V期 研讨视频

学员:0 课时:37 root

TTT-IV期 研讨视频

学员:0 课时:31 r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