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把对产出做出贡献的所有各种努力都考虑在内并按它们的成果予以表现的生产率概念,而不是一个只把体力劳动作为唯一的生产性努力的生产率概念。但是,即使我们有了前一种有关生产率的概念,虽然已经前进了一大步,但仍然是不够的,如果这个努力的定义局限于可见的和直接的成本来衡量的那些活动,即按照会计师的定义和标志来理解的话。许多对生产率具有重大影响(如果不说是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永远不会成为可见的成本数字的。
这些因素中的第一个就是知识。知识如果恰当地予以应用,是人的最有活力的资源,但它也是最费钱的资源,而且如果应用不当则完全没有活力。知识工作者当然是高成本的工作者。知识工作者在学校中度过了许多年,也代表着一种很高的社会投资。
还有时间,这是人的最易消失的资源。人和机器是经常地被使用,还是只有一半时间被使用,将表现为不同的生产率。没有什么比昂贵的资本设备闲着不用或高工资的能干人员无事可做更为浪费生产力了。同样浪费生产力的是,本来可以予以从容安排的,却把许多生产性资源挤在同一时间去做——例如,试图在一个拥挤的厂房中或在陈旧或精巧的设备上进行三班运转。
最有生产力的——或最没有生产力的——时间是管理人员自己的时间。但是,它却是生产率的各种因素中了解得最少、分析得最少、管理得最少的一项[1]。
生产率又是产品组合、同样一些资源的不同组合之间的平衡的函数。正如每一个管理人员应该知道的,各种不同组合在市场价值上的差异很少同投入这些组合的努力成正比。两者之间往往看不出有什么关系。一个公司应用同样的一些原料和技术要求及一定数量的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制造出一定数量的产品,可能使它获得利润,也可能使它破产。这都取决于产品组合。这显然代表着同样一些资源在生产率上的巨大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表现在成本上的,也不能通过成本分析考查出来。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我想把它叫做“程序组合”。一个公司是采购一种零件还是自己制造它呢?是自己装配产品还是把装配工作包给别人呢?是把产品用自己的牌号在自己的配售组织中销售还是卖给独立的批发商并用他们的牌号?哪一种办法对公司更富有活力呢?公司擅长的是什么呢?公司的特有知识、能力、经验、声誉的最富有活力的利用是什么呢?
每一个管理当局都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每一个企业必须从事那些客观上看起来似乎最有利的活动。每一个管理当局都有其特殊的能力和限制。任何时候,如果一个管理当局试图超越这个界限,它就会失败,无论企业内部如何有利可图。
那些善于经营一个非常稳定的企业的人,可能不适于一个多变或迅速成长的企业。那些在迅速扩展的公司中成长起来的人,正如日常的经验表明的,有可能在企业进入巩固稳定时期使之毁灭。那些善于经营以长期研究为基础的企业的人,可能不善于努力推销新奇或时髦的产品。利用一个公司及其管理当局的特殊能力并了解其特殊限制,是生产率的一项重要因素。联合企业可能使资本的生产率最优化,但在其他同样重要的领域中,可能导致低生产率——并引起不良后果。
最后,生产率还受到组织结构和企业中各种活动之间的平衡的严重影响。如果一个公司由于组织不明确,以致管理人员要浪费他们的时间在找出他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着手去做,那么就浪费了公司最宝贵的资源。如果高层管理当局只是对工程部门有兴趣(也许由于所有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来自工程部门),而当时公司却需要对市场推销予以重大的注意,那么公司的生产率就会低下,而其造成的损失将大于每人-时产量的下降所造成的损失。
这些因素就是会计师和经济学家经常考虑的劳动力、资本以及材料的生产率等项因素之外的因素。但它们同那些因素完全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不仅要把生产率解释得包括所有影响生产率的各项因素,而且要树立起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的目标。我们必须制定出各种标准来衡量用资本代替劳动、用知识代替资本和劳动对生产率所起的影响,并想出各种手段来区分创造性的间接费用和寄生性的间接费用,并评价时间利用、产品组合、程序组合、组织结构、各种活动的平衡对生产率的影响。
不仅是个别的管理当局需要合适的生产率概念和衡量标准,整个经济也需要它们。我们的经济统计中的最大差距就是缺少这些,而这严重地削弱了所有的经济政策。它使我们同经济衰退相通货膨胀的斗争受到挫折。
《管理,第六章》
[1]关于这一点,见我的《有效的管理者》(1966年版),特别是第一章。
- 1: 《理解生产率》学习计划内(一)
- 2: 德鲁克:生产率:管理能力的第一
- 3: 德鲁克:财富创造资源的创造性运
- 4: 德鲁克:“新的价值
- 5: 看懂生产率:入门读物,加拿大统
- 6: 浅谈数字生产率,”
- 7: 威廉·鲍莫尔:&
- 8: 《理解生产率》学习计划内(二)
- 9: 教务通知(1)
- 10: 《理解生产率》学习计划(三)
- 11: 德鲁克:“生产率的
- 12: 德鲁克在哈佛肯尼迪学院的讲演:
- 13: 德鲁克:《21 世纪的管理挑战
- 14: 《德鲁克经典管理案例解析》案例
- 15: 柯赫:《做大利润》第四章 摆脱
- 16: 柯赫:《做大利润》第八章 知
- 17: 威廉姆·麦克格恩
- 18: 国企改革—&mda
- 19: 彼得·施瓦茨
- 20: 《理解生产率》学习计划内(四)
- 21: 教务通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