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资本主义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资本并非新的财富基础,知识才是。
早在商用电脑诞生之前,甚至早在电子产品普及之前,彼得·德鲁克就曾预测到一个由知识而形成和改变的社会。20世纪50年代,德鲁克观察到了一场将会改变商业运作方式的革命。他发现,企业的成功不再与一个公司的寿命、规模、声誉或资金息息相关,重要的是管理方式。德鲁克以自己的洞察力和反复的核验,最终创立了现代公司管理学这一学科。在信息时代这个名词还没有烂大街之前,他就独创性地提出了“知识工作者”这个概念。1988年他曾声称,苏联在十年内将不复存在。从很多意义上来说,德鲁克都是资本主义的大师。《华尔街日报》的读者、日本的CEO以及世界其它角落里雄心勃勃的各种公司,都热切地追随着他的文章和观点。这位1909年出生在奥地利的德鲁克,如今仍比别人领先几步。他在新书《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勇敢地尝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番描摹,尤其是考虑到知识代替资本成为了现今财富的基础。
本次采访在德鲁克的家中进行,采访者是彼得·施瓦茨,后者称得上是他这一代的德鲁克。施瓦茨与他人共同创立了全球商业网络(GBN),一个旨在通过个人及公司之间的网络收集、分析及传播有关全球商业问题咨询的组织。电子网络自然受到广泛使用,但更为重要的是,GBN正在探索高度开放式的信息流动——从作者向客户、从客户向客户、从客户向作者的流动——所能带来的好处。这对于未来主义、管理咨询和国际商务这些常常显得很是神秘的领域而言,算得上是不同寻常的模式了。施瓦茨还是战略规划中“情境法”的核心创立人。他的观点可以在他的著作《远见的艺术》中找到。
生产力与创新的对决
彼得·施瓦茨(简称施):随着日本工人的输出飞速增长,美国的商人、学者,包括华盛顿的政界人士,都在哀叹美国相对低下的生产力增速。与此同时,日本的商界、学界、政界人士也在为日本创新的速度担忧。日本的各个产业都非常善于学习外国的技术。如今日本很多领域已经发展到与其学习的对象旗鼓相当的水平了,可以独立寻求技术前沿的新发展了。不过,考虑到美国现在正在经历经济与政治的急速重组,优势是否可能重新回到美国这一边呢?有没有可能大家普遍的观点是错的,而美国其实对新兴现实的适应能力更强呢?
彼得·德鲁克(简称德):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已经过时了。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越来越成为发展的限制因素而非动力。知识正逐渐成为那个真正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有两种化身:当知识运用于现有的生产流程、服务和产品上时,就化身成生产力;而当知识运用于新兴事物上是,便化身成创新。
如果这么来看的话,过去四十年的经济史可能会明朗一些。日本在全球经济中的飞速发展,靠的是生产力,而我们的重心则放在创新上。日本人完全忽略了创新。他们现在正在全力追赶,不过还没有什么成效。德国人也完全忽略了创新,甚至没有追赶的迹象。而如今美国则在生产力方面加速进步。
知识已然成为核心而关键的资源,它的重要性跨越了地域界限。它推动了本世纪最重要也最史无前例的社会现象。历史上还没有哪个阶级像蓝领工人一样,崛起与衰败的速度都如此之快,而且就在短短一个世纪之内。
- 1: 《理解生产率》学习计划内(一)
- 2: 德鲁克:生产率:管理能力的第一
- 3: 德鲁克:财富创造资源的创造性运
- 4: 德鲁克:“新的价值
- 5: 看懂生产率:入门读物,加拿大统
- 6: 浅谈数字生产率,”
- 7: 威廉·鲍莫尔:&
- 8: 《理解生产率》学习计划内(二)
- 9: 教务通知(1)
- 10: 《理解生产率》学习计划(三)
- 11: 德鲁克:“生产率的
- 12: 德鲁克在哈佛肯尼迪学院的讲演:
- 13: 德鲁克:《21 世纪的管理挑战
- 14: 《德鲁克经典管理案例解析》案例
- 15: 柯赫:《做大利润》第四章 摆脱
- 16: 柯赫:《做大利润》第八章 知
- 17: 威廉姆·麦克格恩
- 18: 国企改革—&mda
- 19: 彼得·施瓦茨
- 20: 《理解生产率》学习计划内(四)
- 21: 教务通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