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率的新挑战
在未来几十年中,劳动力中新出现的核心群体——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和服务工作者(service worker)——的生产率问题,将会成为发达国家公司管理者所要面对的最大、最严峻的挑战。企业界也是才刚刚开始涉及这一难题。
在过去的125年中,制造业、农业、矿业、建筑业和运输业等基础产业的复合生产率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的总体生产率增长了45倍。生产率的快速提升带来了发达国家人民群众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与购买力也有了巨大增长。但是,生产率提高带来的成果中,有1/3到1/2左右表现为人们的闲暇。要知道,在1914年以前,只有贵族和无所事事的富人才有权利享受闲暇,其他的人每年至少要工作3000个小时(现在日本人一年工作不到2000个小时,美国大约1800小时,西德1650小时)。生产率的爆炸性增长也使教育水平提高了10倍,医疗保健水平提高得还要更多一些。生产率已经成为了“国民财富”。(Wealth of Nations,直译是国民财富。但作者此处有双关之意,因为这同时还是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著作《国富论》的书名。——译者注)
生产率前所未有的提高已经无法用任何语言去描述了。就像所有其他19世纪的经济学家一样,卡尔·马克思认为工人的产出增加只能通过增加劳动强度或延长劳动时间来实现,而马克思也正是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理论。在19世纪80年代初,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1915)通过对生产率(他自己当时根本不知道这个术语)的研究否定了这一公理。1883年,泰勒取得了第一批重要成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种理论才得到了广泛应用——刚开始时只是应用于美国。1950年版的权威英语辞典——《牛津简明英语辞典》,在其词条中也没有列出“生产率”现在的意思。到了现在,所有人都知道生产率是真正的竞争优势。
生产率的爆炸性增长可称得上是过去一百年间最重要的社会事件,同时也是第一次出现。世界上永远都会存在富人与穷人,但是,在19世纪50年代,中国的穷人和伦敦或格拉斯哥贫民窟里的那些人差不多一样穷;在1910年,最富有国家的平均收入顶多是最贫困国家的三倍;而现在,即使不考虑闲暇、教育和医疗保健差异,这个比率也已经变成了20~40倍。在生产率爆炸增长之前,一个国家发展成发达国家至少需要50年时间。韩国在1955年还是世界上的落后国家之一,只用了20年时间就完成了这种跨越过程。这种对传统标准的彻底颠覆,完全是源于1870或1880年左右美国引发的生产率革命。
制造业与运输业的生产率每年依然按照一个相同的比例提升。与一般看法有所不同的是,日本或西德的生产率提升水平与美国旗鼓相当。实际上,美国农业生产率每年的提升幅度为4.5%~5%,是各国历史上最高的。美国制造业在20世纪80年代的生产率提升幅度为每年3.9%,从具体增加数值(而不是提升比例)上看,要高于日本和德国的制造业,因为美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基数比较大。
但是,发达国家的生产率革命已经结束了。现在,制造业与运输业雇用的人相当少,从而使其生产率提升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在发达国家中,这些产业的人数仅占全部劳动力的1/5,仅仅在30年前,这个数字还是接近50%。知识工作者与服务工作者是对生产率有重大影响的人群,他们的生产率却没有增长。在某些领域,其生产率甚至是下降的。发达国家百货商场的销售人员,现在只能达到1929年销售额(经过了通货膨胀调整)的2/3。我想,没有人会说教师们在1991年的生产率比1901年更高。
知识工作者和服务工作者的范围极广,既包括科研人员、心脏外科医生,也包括手工艺人、商店经理,还包括那些利用节假日打零工,在汽车餐馆(drive-in,免下车餐馆,顾客可坐在自己的车上购物、进餐等等。——译者注)中负责送餐的青年学生。甚至包括大量的机器操作工人,比如说餐馆里的洗碗工、医院里的擦地工人、保险公司理赔部门的电脑输入人员。尽管知识工作者和服务工作者多种多样,在生产率提升方面难有作为却是他们的显著共性。但是,不论这些人在知识、能力、社会地位和薪酬上有多大的差异,能够提升其生产率的主要因素也同样具有显著共性。
- 1: 《理解生产率》学习计划内(一)
- 2: 德鲁克:生产率:管理能力的第一
- 3: 德鲁克:财富创造资源的创造性运
- 4: 德鲁克:“新的价值
- 5: 看懂生产率:入门读物,加拿大统
- 6: 浅谈数字生产率,”
- 7: 威廉·鲍莫尔:&
- 8: 《理解生产率》学习计划内(二)
- 9: 教务通知(1)
- 10: 《理解生产率》学习计划(三)
- 11: 德鲁克:“生产率的
- 12: 德鲁克在哈佛肯尼迪学院的讲演:
- 13: 德鲁克:《21 世纪的管理挑战
- 14: 《德鲁克经典管理案例解析》案例
- 15: 柯赫:《做大利润》第四章 摆脱
- 16: 柯赫:《做大利润》第八章 知
- 17: 威廉姆·麦克格恩
- 18: 国企改革—&mda
- 19: 彼得·施瓦茨
- 20: 《理解生产率》学习计划内(四)
- 21: 教务通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