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森则通过发展出自己的哲学理念试图在这两种哲学理论之间架起桥梁。怀特海德是一位英国数学家,在三一学院受过教育,后来在那里以及伦敦大学教授数学。怀特海德对哲学的兴趣是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其后替代了牛顿物理学体系的新体系的影响激发出来的。怀特海德将相对论的概念从物理学扩展到了有关人的存在领域,将人的经验重新定义为一系列不断变化的事件,而不是恒久和可知的。1924年,他受邀前往哈佛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尽管他从来没有研究过这一科目。在1929年出版的《过程与实在》一书中,怀特海德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开启了过程哲学派。
就其本质而言,过程哲学派强调的是变革和时间的流变,认为这是理解实在的关键所在。该流派的理论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这一点与其名称相符;事实上,过程甚至比事情本身更为重要。人类也因此可以被视为是其经验或者过程本身的产物。过程哲学已经被运用到了神学中,在过程神学中,上帝不仅仅被看做是一个单一的实体,而且也被看做是一个过程。因为强调变革和时间,这一哲学中的偶然性就变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如果不考虑到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那么人们就无法真正理解现实。
管理学教授托尼·波拿巴认为伯格森的过程哲学理论也体现在了德鲁克的著作中,尤其是在其“有机的方法”中。德鲁克在1959年出版的《明日的里程碑》一书中指出了伯格森和怀特海德对他的影响,强调了变革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在其他地方也同样如此,断裂性、短暂性和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至少也部分地反映了变革的永恒性,这是过程哲学的核心观点。
德鲁克在《明日的里程碑》的第一章“新的世界观”中就提到了伯格森和怀特海德的名字。在这一章中,他确定了整本书要讨论的议题,那就是,西方世界必须接受完全不同的新视角和新观点。旧的观点基于笛卡尔的哲学理念,强调对事物结构和机制的分析,现在需要用一种新的哲学理念来取代旧的哲学理念,要更加强调定性的因素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根据德鲁克的说法,这种新的哲学强调的是过程,因为在过程中,“也许存在着与过去300年来一直主宰着我们思想的现代西方的世界观最为迥异的观念。因为在笛卡尔哲学看来,世界不仅仅是机械的,其中所有的事件都是预定和确定的;而且世界也是静态的。”德鲁克在这一章的结尾处指出,尽管我们尚未完全找到这样的新哲学,但是“我们可能已经拥有了新的综合能力,比我们设想的更容易把握。”在该书的其他章节中,德鲁克对这种新综合进行了概述,最后告诫大家,“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是我们可以预测的话,那就是变革。在即将到来的岁月里,不论是我们的观点,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及其优先性,还是我们用来衡量成功或失败的准绳,将发生巨大而快速的变化。”
在上述重要著作中,德鲁克开始发现知识工人和知识社会将会是上述变革的主要方向。在《断层时代》一书中,他更为全面地阐述了这种转变,提出了“知识社会”,这将是他主要的研究兴趣之一,也是一个其过程哲学理念反复出现的领域。德鲁克指出,20世纪的前半叶是一个以19世纪后半期所发展出的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现连续性的时代。当他展望20世纪后半期的末尾时,他看到的是一个由知识的进步所带来的大断层时代,这一时代将会在发达国家内部造成一个知识社会的现实:
20世纪前50年的工业化发展衍生于19世纪中晚期科学领域的诸多发现。过去10年的工业化发展很可能来自20世纪前50年或者前60年的知识发现……在技术领域,接下来几十年将更可能类似20世纪最后几十年,其中,每过几年就会兴起一个基于新技术的重大产业,这种类似性超过了过去50年技术和工业方面的连续性。
在一篇名为《从信息到传播》的短文中,德鲁克分析了人类理解语言的过程,他在开头的段落中就引用了怀特海德《数学原理》一书的观点。“断层”的概念整体上需要一种让时间具有意义的感知。在德鲁克关于管理和社会的著述中,不断展开的过程、不断变化的情况以及人的互动性和能动性都是至关重要的组成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