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泰勒和他的方法树大招风,备受争议,因此有些人利用几乎标准的“公共关系”理论,声称自己的方法可以“否定”或“取代”泰勒的方法。当泰勒实际深入了解体力劳动时,他看到的与诗人和哲学家(从赫西奥德和维吉尔到卡尔·马克思)在硕扬体力劳动时描述的完全是两回事。他们都赞美“技能”。泰勒指出,体力劳动根本就不存在技能,只有简单和重复性的动作。能够提高体力劳动的生产率的是知识,即按照一定的方法将简单和无需技能的动作合并在一起,对它们加以组织,并执行这些动作。事实上,泰勒是第一个认为知识与劳动有直接关系的人1           

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泰勒与当时的工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些工会都是同业工会,他们赖以谋生的基础就是绝不外传的手艺,他们也就是靠这种手艺控制着整个行业。此外,泰勒主张,企业应根据工人的生产率支付报酬,即根据他们的产出,而不是根据他们的投入(如按小时计算的工作时间)。现在的工会仍旧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但是,由于泰勒认为体力劳动是由一系列操作活动组成的,因此本身不做任何体力劳动的人大多拒绝接受泰勒的主张,这些人包括古代诗人和哲学家的后裔、文艺界和知识分子。泰勒破坏了体力劳动所具有的浪漫主义色彩。体力劳动由“高贵的手艺”摇身一变成为一系列简单的动作。

然而,在最近100年中,许多人尝试采用各种方法提升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进而增加他们的工资,尽管许多人强调他们的方法不同于泰勒的方法,但是即使是效果最小的方法也是以泰勒的理论为基础的。“劳动扩大法”、“劳动充实法”和“工作轮换法”等方法也是一样,都是采用泰勒的方法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从而提高工人的生产率。亨利·福特的流水生产线(1914年出现的,当时泰勒已经因年迈多病而退休了)也是一样,在他的生产线中,泰勒的任务分析和工业工程理论延伸到体力劳动的整个流程当中。日本人提出的“质量圈”(quality circle)、“持续改善”(kaizen)和“准时生产”(just-in-timedelivery)等概念更是一样。

W.爱德华兹·戴明(W.Edards Deming, 1900-1993)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最好的例子。他所做的就是严格按照泰勒的方法分析和组织工作,这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所在。但是随后在1940年左右,他在(泰勒去世后10年才出现的)统计学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最后,在20世纪70年代、他用闭路电视和计算机模拟法替代泰勒的秒表和动作分解照片(motion photo)法。但是,戴明的质量控制分析法与泰勒的效率专家法(efficiency engineers)简直一模一样,而且具有相同的作用。

尽管泰勒有许多缺点,但是他的影响力是其他美国人所无法比拟的,包括亨利·福特。“科学管理”(及其替代者“工业工程”)成为一种风靡全世界的美国哲学体系,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美国宪法和《联邦主义者文集》(Federalist papers)。19世纪惟一能够与泰勒的理论分庭抗礼的世界性哲学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最后,在泰勒与马克思的较量中,泰勒脱颖而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管理及福特公司以泰勒的理论为基础的生产线席卷了整个美国。20世纪20年代,科学管理在西欧大行其道,并开始登陆日本。

德国和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取得的成就要直接归功于他们在培训或训练中运用泰勒理论的做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德国总参谋部在士兵的职责和军事训练中运用了“合理化”理论,即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在这个基础上,希特勒得以在短短6年(从希特勒上台到1939年)中建立起一台庞大的战争机器。美国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尝试运用同样的理论培训产业工人,然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面推广泰勒的理论。虽然美国参军的男性要比德国多,同时在工厂从事生产的男性比德国少,但是由于美国全面推广了泰勒的理论,因此美国在工厂的产量上要胜出德国一筹。另外,由于采用了基于培训的科学管理法,美国普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和欧洲的两三倍。科学管理使得美国能够在战场上比德国和日本集中更多的兵力,同时在产量上仍可以比德国和日本多出几个数量级。


1 2 34567... »
您还未登陆! | 登录 | 注册
相关课程

TTT-VI期 研讨视频

学员:0 课时:80 root

TTT-V期 研讨视频

学员:0 课时:37 root

TTT-IV期 研讨视频

学员:0 课时:31 r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