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还从未有哪一种社会面临过这样的挑战。
同样崭新的还有知识社会带来的机遇。在知识社会,通往领导层的通道有史以来第一次向所有人敞开。
同样,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依赖于在某一个特定的年纪接受预先安排好的教育。如今,大量的技能与知识可以由新兴的学习技术来获取,学习将成为一个人在任何年龄段都能使用的工具。
另一个影响在于,个人、组织、产业和国家获取与运用知识的成效将成为个人获得升职加薪机会的核心竞争因素,成为组织与产业提高绩效甚至是寻求生存的核心竞争因素,成为国家的之间核心竞争因素。知识社会的竞争将不可避免地变得比我们以前所有的社会都更加激烈。道理很简单,在人人都能获得知识的社会,表现不好就变得不可原谅。以后不会再有贫困的国家,只有无知的国家。
公司、产业和任何组织也是如此。个人也不例外。事实上,很多发达社会的竞争对个人而言已经变得比二十世纪初期激烈得多了,更不用说与更早的18、19世纪相比了。那个时候,人们没有从自己的出身阶级上升的机会,大多数人只能子承父业,延续自己父亲的社会地位。
我一直在说知识。但更合适的词应该是复数的知识。因为知识社会的知识与此前社会中谈论的知识大不相同,事实上,跟现在人们认知中的知识也不相同。德国人所说的普通教育,英美民族所说的博雅艺术,都跟一个人的职业生活没太大关系。这些知识更关注人和人的发展,而不关注应用。19世纪的普通教育与人文艺术都以不追求任何功利为傲。而在知识社会,知识基本上只存在于应用之中。
根据定义,应用知识是高度专业化的。这就是为什么2500多年前,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都不认为应用知识是知识,只把它当做技艺、技能。
有些知识工作只需要有限的知识,比如辅助医疗技术人员、X光技师、临床实验室的技术人员、肺部检测技师。另外一些知识工作则需要更为高级的理论知识。比如,企业中需要的大多数知识工作,无论是从事市场调研、产品规划、设计制造系统、广告与宣传还是采购。有些知识工作要求的知识基础相当广,比如神经外科行业。管理学的很多领域也是如此,比如管理一家大医院,一所复杂的大型大学,或是一家跨国企业。
无论基础如何,应用的知识都是专业化的。应用知识总是十分具体,因此不能适用于其它任何情况。比如,X光技师需要了解的知识无法运用到市场调研或是中世纪历史的授课上。
因此,知识社会的核心劳动力将会是高度专业化的人才。事实上,通才其实是个错误的说法。我们所谓的通才,将逐渐变为指代那些懂得学习额外专业技能的人,尤其指那些可以为了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而迅速学习所需专业知识的人。比如,从市场调研员转做一般管理,或者从医院的护士转为行政人员。但我们现在嘴里的通才常常指的不是受过教育的人,而是业余爱好者。
这一现象也是全新的。历史上的职工都是通才。他们承担着农场、居家和手工厂里所有需要做的工作。工业行业的职工也是如此。只有在制造工业将专业技能从工作中抽离出来之后,才不断扩张,变成主流。前工业时代那些拥有技能的手工工匠变成了19、20世纪那些半生不熟或是毫无技能的机械操作工。
然而根据其定义,知识工作者都是专业的,无论其知识是基础还是高级,无论其知识储备是大还是小。应用知识只有在专业化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越专业化,知识也就越有用。这个道理适用于技工,比如修理电脑、X光仪器或是战斗机引擎的人1。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需要运用最高级知识的工作,无论是基因研究还是天体物理学,又或者是首次表演一出新歌剧。
如前所述,知识变为复数的过程给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这种转变使知识工作者成为一种职业。但同时,它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拥有知识的人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让那些没有相同知识基础的人理解自己的义务。这一转变也要求人们尽量早地学会将其他领域和学科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之中。
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一个知识领域的创新如今常来源于学科之外。这在产品和生产流程领域尤为准确,与 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极为不同的是,这些领域的创新常来源于领域之外。科学知识与学术领域也不例外。例如,历史学受经济学、心理学和考古学的影响产生了很多新的研究方法,这些都是历史学家以往认为与历史毫不相关、也从未学习过的领域。
- 1: 《理解生产率》学习计划内(一)
- 2: 德鲁克:生产率:管理能力的第一
- 3: 德鲁克:财富创造资源的创造性运
- 4: 德鲁克:“新的价值
- 5: 看懂生产率:入门读物,加拿大统
- 6: 浅谈数字生产率,”
- 7: 威廉·鲍莫尔:&
- 8: 《理解生产率》学习计划内(二)
- 9: 教务通知(1)
- 10: 《理解生产率》学习计划(三)
- 11: 德鲁克:“生产率的
- 12: 德鲁克在哈佛肯尼迪学院的讲演:
- 13: 德鲁克:《21 世纪的管理挑战
- 14: 《德鲁克经典管理案例解析》案例
- 15: 柯赫:《做大利润》第四章 摆脱
- 16: 柯赫:《做大利润》第八章 知
- 17: 威廉姆·麦克格恩
- 18: 国企改革—&mda
- 19: 彼得·施瓦茨
- 20: 《理解生产率》学习计划内(四)
- 21: 教务通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