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指标
了解利润为何而来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了解利润从何而来。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企业还需要建立合理的评判手段,以求理解盈利的动因。价格、利润或亏损告诉我们,人们追求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以及满足这种价值取向的最佳方法。对科氏工业而言,它也是衡量我们“是否在做正确的事”的重要指标。
在真正的市场经济中,价格依据供需变化而自我调节,因此,盈亏也成为衡量企业对社会创造价值的客观评判标准。要获得成功,企业不仅要有明确合理的盈亏衡量指标,还要找出决定盈亏的运行机制和根本动因,以便更好地理解哪些因素会创造价值,哪些因素毫无价值。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愿景和战略,激励创新,更有效地减少浪费,引导我们不断完善自我。
有可能的话,企业还应客观评估每位员工、每次行动和每项资源对企业长期价值和社会福社的贡献。遗憾的是,这种评估注定不可能精确无误,因为大多数行为的长期回报仍无法量度,而且未来本身就是未知的。因此,我们只能满足于间接性的近似标准,并充分考虑企业所有的机会、能力和资源,以及可承受的风险。
还记得第4章提到的咨询师吗?聘请他们的机会成本就是招聘全职办公室经理和清洁工的依据。这进一步说明了严格审查所有机会及其相应机会成本的必要性。在考虑风险和时间成本的前提下,根据各方案的盈利能力确定优先顺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在有机会采取盈利性更高的方案时,接受盈利性较低的方案同样是在浪费资源。如果不了解机会成本,就不可能精确地比较其盈利性。
尽管这听起来似乎有悖常理,但如果在机会成本的前提下,企业在放弃盈利性较低的方案后,可以得到价值更大的机会,那么利润实际上不减反增。即便不是企业的直接资产,也应对其盈亏和资本回报率做出衡量,从而确保企业资产投入到最佳途径当中,创造最大利润。
在收购GP公司之后,我们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当时GP还是一家上市公司,在百慕大拥有一家自保性保险公司,其日常流动资金需要达到2.75亿美元。
在科氏工业收购GP之后,后者的安全性绩效在“MBM指导原则”下得到了改善,但现金资本回报率却降至个位数(这个问题似乎不难解决)。投保人索赔大幅减少,这表明GP的保险业务在细节处理上优于其他公司。然而,维持这家保险公司的机会成本太高,所以在经过深思熟虑,认真衡量和比较相关业务后,我们还是忍痛割爱,剥离了这项业务。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能带来盈利的衡量指标才是有效的。我们总会忍不住去衡量某个事物,只因为这个事物易于衡量。因此,不管衡量难易与否,我们必须将衡量的对象定位于重要事物。“并非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是可计量的,而且所有能计量的事情也并非都是重要的”,这是爱因斯坦的忠告。借助最有价值的衡量指标,我们能够随时发现机会,找出问题,从而不断创新,不断走近自己的愿景。
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科氏工业的养老金管理开发出一系列指标,显著提高了养老金资产的盈利性。利用这些指标,我们可以每天对养老金资产组合的风险水平进行监控和预测,并在第一时间确定具体的可承受风险水平。不管处于何种原因,只要市场波动率达到某个水平,我们就可以在24小时内进行调整,从而将整个组合的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控范围。
在2011年美国国债被下调信用等级并出现违约征兆后,我们迅速将美债投资的仓位削减30%,大大降低了我们的投资风险。从绝对意义上说,要把握市场变化的精准时间当然很难,但只要理解决定全球股市动向的关键驱动因素,并据此做出迅速响应,及时调整投资组合,依旧可以创造不菲的价值。2013年,我们通过这种调整,将投资回报率提高了一倍多。
对于一个成功的组织而言,不仅要衡量和理解资产、产品、战略、客户、合同的盈利性,以及决定盈利的动因,还应覆盖所有可衡量的对象。
在收购英威达时,该公司还没有针对工厂或产品制订利润考核指标。这导致公司的运营及资本决策缺乏合理的依据,也无法精准确定客户的盈利性。此外,它还导致业务负责人过分看重收入,因为收入毕竟是为数不多的可衡量指标。最终的结果就是亏损产品泛滥。至于管理费用如何在各产品线之间分摊,负责人更是一无所知。实际上根本没人对费用负责。确定内部转移价格①完全依赖固化的公式,这样的机制显然无法激励员工追求公司总体价值的最大化。
- 1: 《理解生产率》学习计划内(一)
- 2: 德鲁克:生产率:管理能力的第一
- 3: 德鲁克:财富创造资源的创造性运
- 4: 德鲁克:“新的价值
- 5: 看懂生产率:入门读物,加拿大统
- 6: 浅谈数字生产率,”
- 7: 威廉·鲍莫尔:&
- 8: 《理解生产率》学习计划内(二)
- 9: 教务通知(1)
- 10: 《理解生产率》学习计划(三)
- 11: 德鲁克:“生产率的
- 12: 德鲁克在哈佛肯尼迪学院的讲演:
- 13: 德鲁克:《21 世纪的管理挑战
- 14: 《德鲁克经典管理案例解析》案例
- 15: 柯赫:《做大利润》第四章 摆脱
- 16: 柯赫:《做大利润》第八章 知
- 17: 威廉姆·麦克格恩
- 18: 国企改革—&mda
- 19: 彼得·施瓦茨
- 20: 《理解生产率》学习计划内(四)
- 21: 教务通知(2)